1、 在新式石库门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时,又从中演变出一种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里弄。在新式里弄中,石库门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或半开敞的绿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筑式样而较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各种建筑设备也较为齐全了。其分布也由市区东部向西区发展。新式里弄中较著名者有凡尔登花园,1925年、霞飞坊,1927年、静安别墅,1929年和涌泉坊,1936年等。[5-6]
(资料图)
2、 1930年代后,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演变出一类标准更高的花园式里弄住宅。这种住宅由长条式变成了半独立式,注重建筑间的环境绿化,室内布局和外观接近独立式私人住宅,风格多为西班牙或现代式。如建于1936年的福履新村、1934年的上方花园和1939年的上海新村等。
3、 还有一些花园里弄,不是每家一栋或两家和为一栋,而是和公寓一样,每一层都有一套或几套不同标准的单元,这种花园弄堂又称为“公寓式里弄”。如建于1934年的新康花园和建于40年代的永嘉新村等。花园式里弄与公寓式里弄,除了整体布局还有些类似于传统弄堂的成片式布局特征外,其建筑单体已很难再视之为弄堂住宅了。
一、早期石库门: 早期石库门早期石库门弄堂,又叫“老式石库门弄堂”,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较大发展,本世纪40年代后,才逐渐被新式石库门所代替。
4、早期石库门弄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
5、 它的单元平面基本上脱胎于我国传统民居中三合院或四合院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主要部份为二层楼,后部附属房屋则为单层。它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我国传统民居中封闭式深宅大院的样式,但面积尺度大大缩小,空间变得局促紧凑了。在纵向布置上,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平面总是对称布局。进门后首先是一个方整的天井,虽不比传统住宅中的庭院深邃,但也能体现出一些庭院的空间特征来。正对天井的是客堂间,有可拆卸的落地长窗,其形式为我国传统格子门的简化面向天井。
6、 客堂一般阔约4米,深约6米,用于中国传统起居中最重要的聚会、喜庆、宴请等礼仪活动。客堂的两侧为次间,天井两侧为左右厢房。客堂后面,为通向二层楼的横置单跑木扶梯。再后,则为后天井。后天井的进深一般为前天井的一半,且有水井一口。后天井之后是单层的灶间、贮藏间等附属用房。这样一种布局方式基本上满足了中国家庭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居住观念,又较为节省土地,适应了租界内新的城市空间条件。
7、 老式石库门弄堂的承重结构,大多采用江南民居中最常见的立帖式木构架外加砖墙围护结构。其立帖木柱一般为直径15厘米左右的杉木,4柱或5柱落地。
8、 建筑材料、构造方式亦均为江南传统民居的直接继承。建筑的装修风格,也呈现出传统江南民居的特色。立面上常看到马头墙形式或观音兜形式的山墙,天井内客堂的落地窗,檐部挂落,已及两厢的格子窗等,无不来源于传统作法。与传统建筑相比,最大的不同,莫过于沿弄道一面的“石库门”了,由此形成了石库门弄堂住宅最明显的个性。沿弄道一侧的立面,一般由石库门院墙和两侧略高的厢房山墙组成,后部单层的附属用房采用单坡屋面,坡向后天井,因此后围墙的高度接近正面立面高度,形成一圈基本封闭的外立面,真有一点闹中取静,任凭左邻右舍嘈杂喧扰,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情调。在正立面位于单元中轴线的位置,即开有“石库门”。早期的石库门,一般比较简单,仅为一简单的石料门框,内配黑漆厚木门扇。稍晚一些开始注重石库门本身的装饰。一般在石料门框上方有三角形或圆弧形或长方形雕饰,用砖砌成或用水泥做成,其构图与图案均开始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有一些门头装饰已完全变成了西式门楣或窗楣之上的“山花”,形成了石库门弄堂中的最有特色的景观。
9、 如果说早期石库门弄堂的建筑单体还基本保持了传统民居的特色,那么它的总体布局方式则更多地受到西方联排式住宅的影响。在排列方式上即有南北向相联的,也有东西向相联的,主要考虑利用地形,多建房屋,并不太注重朝向。弄道宽度较窄,仅3米左右。一般没有总弄次弄之分。
10、 可能你也喜欢:: 奉贤山歌剧:上海曲艺文化的代表
11、 上海传统乐器的“活化石”-江南丝竹
12、 惟妙惟肖的重庆綦江农民版画
13、 久负盛名的厦门四大建筑风格
本文上海以前弄堂市民生活,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上海弄堂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市场研究公司:去年12月Twitter广告收入同比下降超70% 环球今头条
下一篇: 最后一页